第1756章吐槽 (第1/2页)
汉王杨谅,志大才,惯讨好文皇帝妇,文皇帝驾崩也只数,拥数州之地的杨谅便束手就擒,其人之无能可见一斑。
但他真的是生了个好儿子。
你瞧瞧现在,她也只是提了个开头,人家回的是严丝合缝,天下大事尽在胸中,随意挥洒自成文章。
而他对突厥人的蔑视,几乎是毫无遮掩。
这让阿史杨环有些担心……可转头想想,又觉得没什么,她本就是前隋的公主,如主政突厥,为突厥人谋利,为的其实不是突厥人如何如何,而是自己的权位。
等她年之后,哪还管得了突厥人的死活?
…………
于是关辽东之事,对饮两杯之后,两人便默契的不多说什么,因为他们心里都白,在这个问题上已经算是基本达成了一致,细节之处要等之后臣下们进行具体的商讨。
也许旁听之人会觉得云山雾绕,其实很单,他们在讨论辽东的归属问题,阿史那杨环有意将辽东当做襄郡,以及北五原那样的缓冲区。
她不想让唐人控制那里,却又做出了一定的妥协,两人都说辽东物产丰饶,是个好地方,忽略了辽东城的战略意义,那么意味也就很明显了。
把辽东城设为市易之处是很合适的做法。
李破给出了回应,唐人在经营方面的优势是突厥人无法比拟的,可以把辽东经营的繁华一些,两国可以在辽东共同攫取利益,有了好处大家分享,没必要非得在东分出个胜负。
从长远看来,平也许是暂时的,可现在这么的话,却很符合两国的利益。
至于辽东的阿史那多闻残部,以及契丹,奚部,鞨等土著部族的命,这几句话间其实已注定。
管是由突厥人来手,还是大唐来进行清理,或是两国共同出兵,都可以在盟会上进行商谈。
破在此事上表现的轻松如是有其原因的,东海战事为大唐争取到了战乱回旋的余地,突厥的战略空间则到了挤压。
三年前的那场会盟,大唐和突就没有量过辽东的事情,最多就是谈及了阿史那多闻的异动。
那个时候李破和阿史那杨环都想驱使阿那多闻东进,目虽然不同,可战略上可谓是一拍即合。
如今形势大不相同,突厥对东失了兴趣,因为阿史那杨环的目的经达成了,东方汗阿史那多闻不再能威胁到她的汗位。
大唐攻灭了高句丽,对北进辽的兴趣也不是很大,胜利的果实确实甘甜爽口,可却需要间来化。
李破可不是魏晋时期的那些君主,出兵辽东只为惩罚不臣,到手的东西他是不扔掉的,而且他亲身去过辽东,对那里恶劣的环境有着清晰的认知)
就算倾尽大唐之国力,也没办法像后来那样开发辽东,那就不如答应阿史那环提议,把辽东作为一块飞地和缓冲区,过上些年看看形势再做决定。
而李口中的辽东物产丰饶,和阿史那杨环说的是两事,那里山林间的药材,皮毛等等其实都在其。
那里有着很多的矿产,可以试着来些野人开发一下,为方未艾的海上商路增添些色彩。
至于能不能办得到,那就拭目以待了。
…………
“我听说东海上的人都被你送回到了国中,拘以苦役?一国之,尽杀之,此何为仁?”
李破一脸懵逼,你可是突厥人的可汗,跟我谈仁?你肯定是有点毛病……
于是他试探的问了一句,“可汗是说我太过残暴?还是说我应该优待降俘?”
阿史那杨环笑着举酒杯,“当年文皇帝令天下大族释奴改姓,如今你却反其道而行之,就不怕后来人诟病吗?”
是我不杨氏子孙(本章未完!)
第1756章吐槽
温馨提示:为防止内容获取不全和文字乱序,请勿使用浏览器(App)阅读模式。
?
李破终于露出了些狐疑之色,“文皇帝施行善政,也没见人夸他吧?”
话锋一下弱了许多,李破暗自咬牙,将来把突厥人都捉来中原修路,到时我让你看看大家都是什么反应。
阿史那环摇晃着酒杯,笑道:“至尊比文皇帝可凶的多,人捉回中原当牛做马,不过倒也是个好法子,战乱之后,一地狼藉,若无常手段,要多少年才能恢复的过来?
杨二当年就虚的很,对治下百姓不闻不问,视兄弟如寇仇,视臣民若草芥,对待外人反而颇为优容,也不知他随了哪个?”
李破一听高兴了起来,说起这个咱可不困了啊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